从高铁品质中重新获得中国制造工匠精神
来源:发布日期:2016-10-03 10:19浏览:0
这趟时期列车送给我们的,不只是时空观念的剧变、经济幅员的重构,更有一笔隐形财富,大国崛起的铿锵步伐与道路自信。
耗时半个世纪,日本新干线铺设了2325公里;历经二十载,德国城际高铁贯穿了1560公里;金秋9月,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打破2万公里,超越世界其他国度高铁里程之和,历时14年。
高铁更长了,中国更小了。从上世纪末的六次大提速,到本世纪初的“四纵四横”路网规划亮相,再到今年的幅员再扩容……中国高铁逾越塞北风区,蜿蜒岭南山川,驰骋东北雪海,穿越江南水乡,路网越织越大,车次越开越密,“调和号”正让中国越变越小,让“说走就走的游览”越来越多。

一座座新城因高铁拔地而起,一家家企业因高铁完成弯道超车,一条条旅游线路因高铁由冷转热……就连那些曾经疑心、嘲讽中国高铁战略的海外媒体,往常也不得不供认,“高铁成为中国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的最新意味。”“当你坐上‘面向将来’的高铁,就觉得到中国完整有理由为它而自豪。”
中国人当然有理由骄傲。这趟时期列车送给我们的,不只是时空观念的剧变、经济幅员的重构,更有一笔隐形财富,大国崛起的铿锵步伐与道路自信。
我们从高铁形式中吸取自主创新的中国聪慧。开展中国度如何冲破国外技术封锁,以更短时间青出于蓝?从零起步是一种选择,但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才干抢抓战略机遇期。站在伟人的肩膀上,既有爬得更快的优势,也有摔得更狠的风险,高铁将何去何从?大国重器的创新需求发挥“集中力气办大事”的制度优势。突破门第之争、放弃个体利益,作为独一买家有重点、有选择地引进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平台,制造与研发团队握指成拳,开放互通,博采众长,为我所用,构成后发优势,真正完成了市场资源、科研资源应用效率的最大化。当中国高铁屡屡填补世界空白、刷新世界纪录之时,曾借力伟人的我们,已成为新的时期伟人,这条契合中国国情、充溢中国特征的创新之路又何尝不是值得分享的珍贵财富?
我们从高铁质量中重拾“中国制造”的工匠肉体。号称世界工厂,可老百姓却跑到海外背马桶盖、电饭锅,这是“中国制造”以最短时间让群众辞别短缺时期,却难以顺应消费晋级的为难与苦闷。高铁的胜利恰恰为“中国制造”迈向中高端提供了珍贵经历。从“寸到寸不过问”的“差不离”文化,到准确至0.01毫米的检验规范;从“能用就行”的随意,到为了最佳车型计划设计20个列车头型、停止上百次仿真计算、760个气动力学实验的顽强……中国高铁的降生、完善,犹如一场老工业通往精益制造的涅槃之旅,拼的就是大国工匠锦上添花的耐性和工程师们“掘地三尺”的韧性。而这样的转型晋级,何尝不是中国制造正在追求的严重突围?
我们从高铁出海中展现国际协作的大国襟怀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,最好的中国高铁要与世界分享。土耳其第一条高铁、印尼第一条高铁、俄罗斯第一条高铁……都有中国企业的身影;强大的设计团队、过硬的技术规范、最有性价比的高铁产品……中国高铁正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协作项目的领头羊,主演国际产能协作的重头戏,彰显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担当。
还记得38年前的秋天,邓小平在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日本新干线时曾发出慨叹,“我们如今很需求跑”。这个秋天,中国高铁一路高歌,唱响了从跟跑到领跑的时期最强音。
相关新闻
- 2016.12.20 业内近二十年的从业者,给客户的一点建议
- 2016.10.08 “国度机床产物质量监视检讨中心(安徽)”正式成
- 2016.10.06 从质料、制程、模块及设备软硬件开拓
【责任编辑】:宝时格数控版权所有:http://www.bsgcnc.com转载请注明出处